学习是保持创新活力的源泉。北宋沈括任扬州司理参军时,不仅钻研典籍,更注重实地考察,在太行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,提出"海陆变迁"的科学论断,其《梦溪笔谈》记载的活字印刷术领先世界四百年。当代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,在继承传统壁画修复技艺的同时,引入3D扫描、数字建模等新技术,让千年瑰宝在数字时代重焕光彩。深圳从渔村崛起为创新之都,正是因为始终保持"来了就是深圳人"的开放学习心态,不断吸纳全球人才与技术。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创造性转化,只有在学习中积累厚度,才能在实践中产生突破。
学习是适应时代变革的刚需。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时,曾引发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的担忧,而应对之道正在于"人机共学"的新范式——程序员学习机器学习算法,医生学习运用AI辅助诊断,教师学习智慧课堂技术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从"中国制造"向"中国智造"转型,从"数字中国"建设到"双碳"目标实现,每一项国家战略的落地都需要千万劳动者更新知识结构。正如《周易》所言"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",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求变的生存策略。
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2.5年的今天,停止学习就意味着与时代脱轨。当我们看到古稀之年的院士仍在实验室攻关,看到外卖骑手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编程,就会明白:学习不是阶段性任务,而是伴随终身的修行。唯有以谦逊之心拥抱新知,以笃行之力转化所学,才能在时代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,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。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得以永续的密码——以学为桨,破浪前行。